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-青年人才成长故事
发布时间:2020年06月19日
青年人才成长故事
——走出科研舒适区,迈向重大技术理论难题
北京邮电大学 李斌
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对于我来说,是对我前一阶段工作的肯定,更是在研究工作起步阶段给予了雪中送炭的关怀,也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三年甚至五年之内研究方向。这件事说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因为前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妥的研究方向,顺着这个思路可以确保在未来2-3年内,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,但我也想走出这个科研舒适区,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性前沿难题,朝着更重要技术难题发起冲击,但毋庸置疑也需承担失败的风险。
在青托项目的支撑下,让我鼓足勇气选择了后者,朝着未来信息感知、信息传输和信息分析中的共性理论技术难题,开展了高精度、低复杂度的全新MIMO信号处理理论探索。经过两年多的艰难尝试,突破了现有框架性能-复杂度的理论可达界,实现了高精度、低复杂度的高效能信息与信号处理,在未来高速通信、车载毫米波雷达和边缘智能中具有重要意义。这些可以形成我国科技硬实力,突破国外卡脖子的技术壁垒。在北京科技盛典和中国通信信息大会做了主题演讲之后,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。华为公司已邀请联合开展未来车载雷达产品的研制,中电科技第54研究所和第38研究所也在积极磋商后续的研发落地事宜。
最后,衷心感谢中国科协青托项目,在重要抉择时刻给予了我决心和勇气,也会持续地鞭策和鼓励我,迈出科研的舒适区,不断朝着未知深水区勇敢探索。
青年人才成长故事
——青托助我成长
上海交通大学 吴泳澎
2017年是我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第一年,也是我从慕尼黑工大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任教第一年,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,“青托项目”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,托举导师的指导、国际会议的阅历、科研项目的经历让我的科研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。
在中国通信学会“青托”平台的支持下,多次参加通信领域国际学术会议,有了更多与资深学者及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的机会,他们对青年科研工作者遇到的科研难题指点迷津,为之后主持多项科研项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在此期间,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。对于每个项目,都秉持求实、创新的科研精神,带领科研团队立足于通信学科的重点、难点问题,积极展开研究。
同时,“青托”期间,我还受邀担任国际权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和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编委。编委工作是对前沿技术有所思考学习的过程,思考如何与现有工作相结合,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。参加“青托项目”以来,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,在国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。
受“青托项目”资助以来,通过与青托导师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交流,掌握了更加前沿且扎实的专业知识;通过参加国际知名学术会议,对于前沿的科学技术有了更明确的认知;通过参与科研项目,培养了更好的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,同时也产出了一些科研成果。对于自己选择的通信科学研究事业充满信心,并将不畏艰辛、追求卓越,为我国通信科技发展贡献绵薄之力。